“招聘全年化”占领人才高地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阅读(943
中国青年报
2014-05-27 22:27:41
可能没有人能想到,一家响当当的央企也曾经遭遇招聘瓶颈。  因为单位的特点,我们很难开展有效宣传,外界对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到高校选人的难度很大。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下称航天二院)人力资源部副...
可能没有人能想到,一家响当当的央企也曾经遭遇招聘瓶颈。

  “因为单位的特点,我们很难开展有效宣传,外界对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到高校选人的难度很大。”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下称“航天二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吕丹妮说。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创建于1957年,最初是从事国家导弹武器控制系统研制的单位。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的研制生产都是在这里完成。如今,这家单位发展成为国家空天防御技术总体研究院,集开发、研制、生产、试验和服务为一体,除了大量军事产品外,还发展有安保科技与应急装备、物联网与信息安全、工业自动化与数控机床、医疗器械等产品。

  可即使是这样高大上的一家单位,到高校招聘时,还是会遇到尴尬。“学生们都不知道我们单位是干什么的,我们想要的人才无法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在高校开专场宣讲会,效果也不好。”吕丹妮说。

  从航天二院的员工结构上看,主要分为3个序列: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这其中,经营管理人员由航天二院自己培养,技能人员主要是工人,占据航天二院员工主体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需要从高校相关专业引进。但在很多高校,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航天二院是干什么的,曾经连续5年,航天二院在浙江大学没有招到一个毕业生。

  2009年,航天二院开始改革招聘方式,争抢合适的高素质毕业生。招聘成了一个全年化的工作。每年从3月开始,到次年2月,都是航天二院的招聘季。

  按照吕丹妮的说法,3~6月是宣传季,航天二院会到全国30多所重点高校开展活动,尤其以杰出校友回校宣讲的方式,展现航天二院的点点滴滴。7~8月是交流季。在这个阶段,将航天二院变成有航天特色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基地,实现招聘的前置;接待高校师生参观、交流、校友座谈,如今年均接待15所左右的高校。9月~次年2月是最重要的签约季,在这个阶段,会召开20多场宣讲会和招聘会。

  “现在航天二院在很多高校的影响力、渗透力已经增强了很多。我们是把跟我们对口的高校、老师和学生当成客户来对待。”吕丹妮说,基本上航天二院锁定的那些高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都会一直等着航天二院。2013年,航天二院共招收900余名高校毕业生,单是在清华大学就招聘了30多人。在浙江大学,一改以往几年都招不到一个学生的困境—这几年,每年都有十几人入职。

  在越来越多的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应聘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除去那些硬性要求,什么样的毕业生才是航天二院需要的人才?

  吕丹妮总结出5个特质: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务实踏实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毕业生的理念如何与企业文化相匹配?这是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有些年轻人入职后没多久,遇到一些困难就选择离职。这种情况不论对企业还是对毕业生自己的成长,都不是好事。

  这个问题的解决还要回到校园。

  2011年9月,航天二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成立了南航航天二院企业俱乐部,除了组织在校学生参加文体活动、拓展活动等之外,还组织暑期航天企业夏令营、校园就业调查、校友访谈、职业指导讲座等了解毕业生的活动。

  校园就业调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南航航天二院企业俱乐部2013年的就业调查显示,17%的同学选择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就业,14%的同学选择稳定有保障的单位就业,11%的同学以工作地点作为重要因素选择就业单位。

  “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多了解毕业生的机会。”吕丹妮说,从南航航天二院企业俱乐部开始,陆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也成立了俱乐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俱乐部也即将成立。

  在航天二院,毕业生入职后要接受一个月的集中培训,然后轮岗半年,再之后会被分配给一个导师用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熟悉整个工作,经过了这3个环节之后才能基本上手。“现在整个航天科工集团都在做员工的成长通道工程建设,让员工能充分发挥能动性,把员工的发展与企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吕丹妮说,企业提供的发展通道对留住员工、员工成长很重要。

  过去,在航天二院,型号数量少、研制时间长,从技术员做起,经过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到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往往需要20多年,等做到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一般都要50岁。但如今,航天二院目前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32岁,最年轻的总设计师36岁。

  吕丹妮告诉记者,如果在航天二院做得好,除了职务上的提升,还有机会到航天科工集团工作,甚至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兄弟单位担任重要职务。这些年做的员工成长通道建设,加上培训、激励机制,使职业发展“天花板”越来越高,人才成长比以前快多了。

  作者:李松涛
延伸阅读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搜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8-2024 www.zhaopi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1064537号

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