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院学生就业工作开局良好
首页 > 雇主 > 校招动态 > 正文
阅读(939
人大新闻网
2012-04-14 23:14:00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其中统招统分的224名毕业生就业良好,一次就业率高达96%,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总体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学生就业工作一直牵动着学校和国际学院全体师生的心。对于...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其中统招统分的224名毕业生就业良好,一次就业率高达96%,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总体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学生就业工作一直牵动着学校和国际学院全体师生的心。对于国际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情况的介绍,既是对国际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展示,也是为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启发和帮助。

               摸着石头过河——多管齐下抓就业

  2010年上半年,在2009级学生进入毕业季之前,国际学院学生如何就业就成了令部分学生和家长充满疑虑的一个话题。面对这一问题,无论是各办学学院,还是国际学院的相关工作人员,都认为做好异地新办学院学生的就业工作,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进入2010年秋季以后,学院先后五次研究部署学生就业工作。副校长兼副书记王利明在2010年11月3日的院务会议上强调,学生就业工作是“关乎国际学院生死存亡的大事”。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陈甬军、时任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志先后多次主持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毕业生座谈会等,研究部署落实学校相关工作指示,多管齐下抓就业。国际学院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工作。

\

  国际学院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工作。

        第一、设立就业辅导站。聘用原经济学院党办秘书彭和老师和苏州大学毕业生专职从事就业服务工作。在学院主页开辟就业工作专栏,发布相关就业政策、面试相关技巧、学校相关就业信息,同时指派专人收集苏浙沪相关招聘会信息。一年来,累计提供长三角就业信息346条,北京就业信息207条,给学生发送就业信息一万多次。就业辅导站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如简历修改、面试技巧培训、就业压力疏导等。日常就业咨询则不计其数。


  第二、积极联系苏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苏州独墅湖科教人才市场等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先后在国际学院组织了两场供需见面会,并组织部分学生赴上海、南京、浙江等地应聘,国电南自、建行苏州分行等单位通过这些活动吸纳了我院部分优秀学生就业。

  第三、充分发挥校友和广大教师的作用,为学生就业另辟蹊径。陈甬军常务副院长亲自推荐两名学生到海通证券公司实习,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任总裁所在的华宝证券公司也吸纳了部分学生就业。各任教教师一直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就业情况,各班班主任对全班同学的就业进行跟踪服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为同学们就业助力。

                 苏研学子遍天下——就业绽开胜利花

  全方位的工作迎来了学生就业的累累硕果。2011年夏季,国际学院共有毕业生224名,其中会计硕士54人,金融学硕士43人,法律硕士28人,知识产权法硕士17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82人。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共实际落实就业215人,落实率96%,除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外,其他专业落实率均为100%。

        回顾2011年的学生就业情况,特点突出,成果丰盛。

  首先是就业率高,一次落实率高达96%。就业单位中既有中央部委公务员,如国务院国资委,也有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市级及区级公务员。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总就业人数高达23.2%。

  其次是行业、地区高度集中。除上述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外,包括五大国有银行在内的国有企业就业人数高达105人,占46.9%。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总就业比例高达70.1%。就业地点主要分布在北京(42.9%)和长三角地区(22.3%),其中江苏省就业29人。学校布局长三角的战略效果初步显现。

  最后就业去向打破了专业、行业界限,学校品牌效应高度体现。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其专业定位是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但该专业同学由于来源的广泛性和对工作岗位的高度包容性,最终就业单位囊括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银行、报社,甚至包括烟草公司、造币公司、飞机制造公司等。正如该专业陈瑜同学在毕业生座谈会上所说,“相比较于我本科毕业的学校来说,人大这个金字招牌太“给力”了”。

 


                 京苏两地共努力——就业工作体会

  国际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已经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都有不错的表现。回顾这些学生的就业过程,一个重要的经验和体会是,正是由于本部各学院、各部门以及国际学院师生的共同在两年学习培养过程中的努力,才有了来之不易的就业硕果。

  第一、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广大同学的就业竞争力。和北京本部不同,国际学院的校园里没有本科生(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主要的学生主体就是全日制硕士生。陈甬军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多次明确指示,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要用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充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自2009年开学以来,学院举办了一系列以提升学生政治素质为目的“学习大讲堂”和党课培训系列讲座。此外,学院还先后举行了新生拔河比赛、新生篮球比赛、羽毛球赛、郭小川诗歌朗诵会、元旦晚会、元宵节和盘门观灯、五四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龙舟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创造性地采用体育课外包形式,投入资金为学生开设了乒乓球、网球、瑜伽、太极拳等十类体育课程。

  这些活动既开阔和丰富了广大同学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让参与活动的同学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这些“第二课堂”因素在日后的求职经历中给广大同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如2011年元旦晚会上最叫座节目“咣咣三人行”的主创及表演人员白奕金、张钰铖、何旭迎后来分别被建行苏州分行、上海造币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录用;另一个节目“三句半”的四位表演者分别被北京外国语大学、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厂、中国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深港产学研基地等单位录用。据了解,他们的政治素质、文体特长和专业素质相结合的优异表现,为其最后在面试中的胜出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学校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各学院就业部门的通力合作是做好学生就业的坚实保障。学校招就处蔡荣生处长一行于2010年10月13日专程来苏详细介绍了学校有关国际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九项部署:包括专人负责国际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就业信息网及时发布信息;通过各种方式给国际学院毕业生发送就业信息;指派专人代收简历;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专场招聘会信息、大型专选会服务;毕业生签约手续办理;个性化服务等。后勤集团为赴京找工作的同学们提供了收费较校外低的临时住处。国际学院和四大学院就业办公室积极协调相关就业工作人员专门开会,解决苏京两地手续衔接等具体事宜。

  第三、国际学院和各办学学院在办学过程精心努力为在苏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保证在苏学生依然是人大原汁原味的高质量的学生,各办学学院和国际学院教务部门通力合作,各门课程都坚持从本部派老师赴苏授课。法学院更是未雨绸缪,在2009年6月即与苏州市中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为在苏学生实习及引进法律实务导师和法官进课堂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法学院的教授团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来苏讲学或作讲座,苏州和上海大量律师事务所对法硕学生设奖学金,开展调研活动,开设实务课堂等,后来的就业实践再次证明了人大法学在国内的巨大影响和法学院的对学生培养的高度负责。此外,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文学院的领导以及学生工作人员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保证优先落实在苏学生的就业问题。

  除了本部开设的课程之外,国际学院本身还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先后主办或协助开办了120多场学术讲座,邀请人大名师纷纷来苏讲座。还专门邀请海外教授讲师团为汉教专业讲授海外汉语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体会。学院还为学生科研立项50多项,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同学投身科研,提升自我的热情。

                  布局长三角——从就业说开去

  和学校本部相比,国际学院2011届毕业生中金融学、会计硕士和法律硕士都达到了100%的就业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共有82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9%,其中汉教回省二分的9人中有4人也已在当年落实了就业单位,如果按照学校就业政策来说,按2011年年底计算,汉教专业的实际就业率也达到94%以上。

  从就业地域上来说,和本部相比,各专业留京比例都要低于本部相关专业,而更多地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如会计硕士本部学生留京比例达87.5%,而在苏会计硕士留京比例为57.4%,留在长三角的比率达到16.7%,其中江苏14.8%;财金学院硕士(包括苏州硕士)留京比例高达83%,但如果财金把在苏学生去掉统计,留京比例将高达91.7%。而在苏金融学硕士留京比例仅为48.8%,留在长三角的达23.3%。法律硕士和知识产权法硕士共45人,其中11人留在长三角地区工作,比例达24.4%。长三角一带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文化积淀厚重。中国人民大学要想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对全中国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进军长三角就成为人民大学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上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国际学院办学宗旨,为学校布局长三角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初步努力。

                                                                   学校领导关心和各界支持

  “六年筹划三年建,而今办学又三年。”三年来,国际学院的教职员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学校领导和各相关办学学院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远离校本部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过一个培养周期,学生们开始逐步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苏州及长三角地区有了一定的声誉。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2011年10月在视察国际学院时指出,国际学院要“为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为高等院校探索异地办学的新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两年多的具体实践表明,这一战略举动已经显示出初步成果,具有美好的前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不断发展,国际学院的价值会日益显现出来,会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老校长纪宝成教授在2011年10月来苏视察时指出,国际学院“为人民大学赢得了声誉。国际学院三年的成功运行充分证明学校在苏州延伸办学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学校领导高度关心和肯定国际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程天权书记提出,就业工作是关乎“学生后大学时期发展和学校声誉、发展影响力”的“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做好了可以“反过来推进学校工作”。陈雨露校长在国际学院就业工作总结上明确批示要“乘胜前进”。从2009年3月分管国际学院以来,王利明副校长兼副书记一直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关乎国际学院生死存亡的大事来看待。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国际学院学生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目前第一届毕业生已经初步实现了办学目标,既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也得到毕业生自己及家长的认可。正如就职于上海市公安局的法律硕士徐振宇同学在回访中所言,“我认为老师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就业主要还是要靠个人实力。在不包分配的当下,只有提升个人竞争力才能找到好工作”。而正是国际学院和各办学学院的共同努力,也为国际学院学生的竞争力提升和自信心的体现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2012,“战斗正未有穷期”

  展望2012届毕业生就业,应该说任务更艰巨,挑战更大。2012届毕业生共456人,数量上比2011年翻了一倍还多。其中汉教增加到105人,增加了社会工作专业87人,法硕和上年相比也增加了120名毕业生。在延续和完善上一年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各方努力,截至2012年2月底,已有200多名同学基本落实了工作单位,其中已签约100余人,并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落户长三角地区,与去年的进度基本持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人大红中一点绿”。可以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本部各个办学学院及独墅湖高教办指导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学生2012届的就业工作将会再结硕果、再放光芒。
 

延伸阅读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搜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8-2024 www.zhaopi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1064537号

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