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首席面试官:面试像相亲 做最真实的自己就好
首页 > 雇主 > 校招动态 > 正文
阅读(950
新华网
2014-03-28 15:03:14
转播到腾讯微博家长孩子一起咨询赴美留学 (微博) 的相关事项。 南方日报记者 周游  面试就像是一场相亲,做最好、最真实的自己就好,没有必要去打听对方的需要,伪装成对方所需要的……近日,MIT(美国麻省...
 

 

 

转播到腾讯微博
MIT首席面试官:面试像相亲 做最真实的自己就好

 

家长孩子一起咨询赴美留学 (微博) 的相关事项。 南方日报记者 周游

  “面试就像是一场相亲,做最好、最真实的自己就好,没有必要去打听对方的需要,伪装成对方所需要的……”近日,MIT(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中国区首席面试官蒋佩蓉及MIT中国区面试官、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战略合作与外包事业部总经理林为千走进深圳中学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被学生问到MIT面试要做什么准备时,蒋佩蓉说道。

 

  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

  据蒋佩蓉介绍,MIT不止希望看到申请者在学业上的表现,对申请者的整体情况更感兴趣。MIT分布在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毕业生义务承担起了家乡地区的申请者面试工作。毕业于MIT的她以及林为千因此也担任了面试的任务。

  虽然当天两人在深圳中学所演讲的题目分别是礼仪和科技方面的,但学生显然对他们MIT中国区面试官的身份更感兴趣。在交流互动环节,学生就抛出了如何更好申请MIT、在面试中要注意什么等问题。在蒋佩蓉看来,面试像是一场相亲、约会,做最好、最真实的自己就好。“要是对方也喜欢我,当然最好,这样双方都能各取所需,能够融洽、高兴地在一起。而如果我事前打听MIT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刻意把自己伪装对方想要的样子,结果是双方都不会快乐,因为你欺骗自己的同时也欺骗了对方。”蒋佩蓉表示,无论是申请MIT、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还是其他美国大学,每个学校对于申请者,都有一个自己的“匹配”标准,申请者可以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或前人的经验之谈来了解其所感兴趣的学校,而前去“约会”面试官便是最好的途径之一,“面试官在学校呆得久,一举一动都有一股‘MIT味’,通过交流、接触、融合,看你是否跟眼前的面试官‘相匹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学校会成为你的意中人。”她还表示,学生一方面知识面要足够广泛,对不同领域的东西都有所了解、接触,有广度,此外也要有所专长,做到有深度。蒋佩蓉建议学生要发现自己最擅长、最具优势的是什么,把强项做得更强,“有的人什么都想做,这时需要做出选择。”

  林为千表示,学生们要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我在面试时问申请者为什么选择MIT,有学生会回答是他父母或者老师让他选择,这很不好。”林为千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问,“MIT今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成绩特别好是否可以入围?”“其实没这么简单,如果MIT招一个班的奥数冠军,这也就没了意义。”林为千表示,MIT会考察学生的背景、专长等,学校想要不同的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能够彼此促进对方,“等于说MIT在帮你选4年的窗友。”

  哪些事最能向面试官传达激情与梦想

  对于如何在面试中征服面试官,蒋佩蓉曾在其博客中有所总结。她鼓励申请者放轻松,因为面试官的成就感并非来自于筛选、恐吓年轻的申请者,而是在于结交有趣的年轻人。蒋佩蓉介绍,通常情况下,面试会持续一小时左右,不过面试官有权将面试控制在30分钟到2个小时。她建议申请者在做面试准备时想清楚,哪些事情最能向面试官传达你的激情与梦想。此外,可以炫一套自己喜欢、符合面试场景的着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面试中做最真实的自己。

  为此,蒋佩蓉还曾开出一张清单,帮助申请者了解“怎样做最有礼仪的真实。”她建议申请人提前几分钟到达面试地点;彻底研究自己申请学校的历史及其独到之处;搜索面试官的信息,看看能否找到自己与面试官之间的共同兴趣点,将其作为一个谈话切入点;多微笑;自信,面试官与你交谈时,展现出你的兴趣和参与热忱;尊重面试官;用英语(论坛)清楚地说话;可带一张富有创造性的“成就吹嘘表”,如此可以绕过一些非常没有新意的自我介绍等步骤(当然要保证说的都是真的);准备一些能体现个人特色与智慧的问题。

  哪些是面试中的“大忌”呢?对此,蒋佩蓉总结称:不要迟到,如果已发生,不要浪费时间去解释细节;不要让父母陪着参加面试;不要太过紧张或害怕,也不要太自来熟,不要询问面试官一些太私人的话题;讨论学校排名、学生成绩排名、毕业生收入的统计数据等,这显示出一种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不利于团队协作;傲慢讨论你的成就;带一些昂贵的礼物给面试者;尝试在面试中用中文交谈;问一些愚蠢的问题,如MIT是不是真的很辛苦等。

  【对话】

  MIT中国区面试官、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战略合作与外包事业部总经理林为千:

  “教育孩子更多是家长、家庭的问题”

  家长要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多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学校给孩子的教育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家长给了孩子什么……MIT中国区面试官、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战略合作与外包事业部总经理林为千在演讲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讲述其一些教育理念及看法。

  关于出国留学“最好是整个家庭在一起”

  南方日报:面试时中国学生留给您怎样的印象?

  林为千:总体印象还是综合素质欠缺一些。所谓的综合素质更多的是自我思考、判断事情的能力,有批判性思维,质疑有些东西有问题,不相信现有的答案,可以独立思考,得出更好的答案。当然,我也看到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一了解,发现他们多数有在国外留过学,或是利用寒暑假去过国外。我觉得多去外面接触很重要,多体验、多经历也许思维方式会不一样。

  南方日报:说到出国留学的问题,有些人会担心很早将孩子送出去,会使得他们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您怎么看?

  林为千:有人担心孩子很早出去失去传统文化,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国内很多学校要求学生把书读好、把高考(微博)考好,而不是真正把中国文化传输给学生,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并没有学到中国的国学、礼仪等。我觉得留学国外并不会失去什么,在国外比如美国的一些城市,华侨地区的中国文化会更强。

  南方日报:那您认为什么时候出国留学比较合适?

  林为千:学校给孩子的教育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家长给了孩子什么。小学、中学阶段,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去影响孩子。孩子在10岁左右价值观就基本定下来了,家长要做好他们的工作,在这段时间把孩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稳定好,因此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我不太同意把孩子单独送出去,也不赞成家长一方带孩子出去,另一方留在中国,我觉得最好是整个家庭在一起。在高中时送孩子出去还可以,因为这时他们已经比较成熟了。如果太早将孩子送出国,他们还不够成熟,可能会在情绪、情感上出现问题。当然,出国能让孩子有接触不同环境的机会,但他们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因为父母都不在身边,孩子没有安全感,在跟其他同学相处中遇到问题时,或许也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关于创造力培养目前教育体制不利于创造力培养

  南方日报:您在讲座中提到,在国内,受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在慢慢失去。也有人会说,国内的基础教育现状不利于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对此您怎么看?

  林为千:8年前我们回到中国,将孩子送到本地学校,希望让他们学习好中文。他们每天晚上要做三四个小时的功课,且多是些重复性的作业,学英文是在学中英文之间怎么转换、怎么背下来一个词、怎么拼写,而不是运用。我们发现孩子花很多时间在做这些事情,但他们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成长并没有达到,感觉创造力的培养不但没有机会,反而被抑制。

  南方日报:针对创造力培养这块,您对国内的中小学有没有一些建议?

  林为千:现在的国内的教育体制不容易改变,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特殊的小学或者一些学校里开设的实验班。我觉得只能是在大的体系内创造一些新的系统,走体系外的方式,现在很多学校办了出国班,学生因为要出国,不花时间准备高考,做一些重复的事情。当然有经济条件的父母才能这么做,因为出国学习很昂贵。要让老师有新方法教孩子,但他们也很难改变,因为很多老师都是在现有体制内成长出来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即使改变方法,但又该怎么去衡量、评价学生呢?学生毕竟还是要面临高考。所以让老师做出改变很难,这也需要时间。

  南方日报:国外小学的教育大致是怎样的,老师也会有考核指标吗?

  林为千:对老师还是有考核,但比较宽松。国外的教育会让学生慢慢学习,在小学学会读书,用读书的方式来学习,把读书、语文、数学、写作这方面基础的东西学好就可以了,对小学要求不高,重要的是把基础打好,让学生快乐学习、对学习有兴趣、同学之间能够很好的互动、交流、协作。等到中学阶段再给孩子知识上的压力。

  孩子发挥能力是通过正面的方式发挥出来,因此老师要不断给孩子鼓励,而不是通过压的方式,长远来说这对孩子不利。

  关于家庭教育家长要多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

  南方日报:您也提到家庭教育特别重要,那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给家长们?

  林为千:现在最重要的是教好家长。现在很多家长拼命赚钱,有的甚至将孩子送到老家,跟孩子相处时间很少。我觉得家长要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要教孩子道德伦理基础,给孩子不同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接触到各种好东西、培养他们的兴趣,但不要过分的给孩子塞东西,用拔萝卜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现在有些父母要求孩子什么都要背,学到什么时候要懂多少个生字,我觉得这些父母在盲目的跟世界在比赛,而不考虑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有什么兴趣、能力,家长帮他去发展起来。

  我觉得每个家长都应该像个辅导员一样,去引导孩子,尽他们自己的能力给孩子一个优势的成长环境,给孩子最好的机会。总之,家长要创造条件,引导孩子,给孩子时间。

  关于培养孩子兴趣要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

  南方日报:您说到家长要帮助孩子们培养他们的兴趣。现在一些家长也很注重这块,导致他们为孩子同时报很多个兴趣班,使得学生负担很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为千:这要看孩子上这些课程是很疲乏,还是在很有乐趣地学习,这很重要。孩子在四岁到六七岁,更需要的是快乐,把快乐跟学习放在一起,那学习就不成问题,如果把学习跟压力放在一起,孩子会很难受,很难去适应。

  家长要去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承担起这些压力。比如我孩子的承担力大一些,他可以尝试很多东西,过段时间他对一个东西没兴趣了,我也不管他。我给孩子很多东西并不是让他持续或者是跟别人攀比,我只是想让他多接触不同的东西。

  南方日报:那是否意味着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要“广撒网”?

  林为千:当然不是,要有针对性的做一些选择。父母要观察,孩子到底对什么有兴趣,像有些孩子喜欢玩车、玩钢琴,那就多培养他,但不要疯狂地去接触,或者去赶时髦、不要跟人攀比。家长要抱着多给孩子机会,希望孩子更幸福的心态去培养孩子,而不是说身边的朋友都在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所以我也给自己的孩子报名。

  众多专家共话教育国际化问题,有校长表示:

  国际化是为了强国梦 而不是美国梦

  深圳教育国际化发展论坛日前在深圳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留学也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国际化成为了必然选择,但在此过程中,也要保存中国传统。有校长更尖锐地指出,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必须是为了“强国梦”,而不是为了“美国梦”,应该学习美国等强国的精髓“为我所用”。

  赴英留学人数每年涨两成

  教育部门统计,去年中国有100万名学生放弃高考,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到21.1%。与会的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官员金小姐说,近年来中国学生到英国留学人数稳定增长,大约每年涨20%到25%。去年一年,英国政府一共颁发44000个签证给中国学生。截至去年,共有9万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她认为今年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仍将增长20%以上。中国学生到英国留学,除了必备的语言基础外,也需要有经济支撑,毕竟超过九成学生是自费留学。

  金小姐说,深圳地区个人可支配收入高,所以一直以来是出国留学输出的主要城市。同时她也感受到深圳学生留学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福田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中国教育已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高考,或者被国内大学录取后不上学,如果算上进入大学后退学的,大约有两百万人,可以说大家处于教育焦虑的环境之中。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从中央到地方提出教育国际化的口号有积极意义。但他认为目前国内学校的国际化


延伸阅读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搜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8-2024 www.zhaopi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1064537号

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