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调查只需从两个角度出发:注重信度与效度
首页 > 知识 > 背景调查 > 正文
阅读(952
三茅人力资源网
2015-07-20 09:38:33
对于关键岗位,做好入职背景调查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在现实工作中,HR往往不太重视此环节,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用人风险。一、如何合法有效的进行背景调查?1调查内容直接影响背景调查的效度。背景调查的目的就是...
\

对于关键岗位,做好入职背景调查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在现实工作中,HR往往不太重视此环节,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用人风险。
 
一、如何合法有效的进行背景调查?
 
1调查内容直接影响背景调查的效度。
 
背景调查的目的就是验证应聘者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防止用工风险。因此,调查的内容将直接决定了背景调查的效果。一般来说,背景调查验证的信息应该包括应聘者身份信息、学历资质信息、工作经历信息(职位、工作表现、待遇、离职原因)、原雇佣关系(包括是否解除劳动关系、有无经济纠纷、培训协议、保密及竟业禁止约定、劳资纠纷等),有的特殊岗位(某些高层权利岗位)甚至可能还要了解应聘者有无违法记录、金融违法记录、个人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比较隐私的信息,所以,背景调查应根据具体招聘岗位设计调查内容,提高背景调查的效果。
 
2调查方式直接影响背景调查的信度。
 
调查方式将直接影响背景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一般来说,应聘者身份信息可以通过查验户口本、身份证原件验证,一般造假也比较少。学历及职称等信息虽然容易造假,但只要公司严格审核,可以通过学信网、学校核实等方式验证。唯一水分比较大,不容易验证的就是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及工作表现。一般来说,入职登记表会要求应聘者提供原单位工作证明人及联系方式,笔者不建议直接使用应聘者提供的证明人联系方式,尽量自己在网上搜索单位总机电话,然后找到人力资源部电话,向人事部门了解该员工职务、管理权限、劳动关系状况并进行录音,相信大部分人事部门还是会以公正的角态度对该员工进行评价的。如果仍不放心,还可以请人事部门直接提供其原部门领导联系方式进一步验证,再对两者提供信息进行比对,进一步核实,以便提高背景调查的信度。
 
3“小技巧”解决“大难题”。
 
在实际背景调查中,我们经常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阻碍我们调查工作的进行。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公司招聘财务经理,领导要求在初试结束后进行背景调查,以便为老板最终面试节省时间。但应聘者说自己目前在职,且提供任职岗位是财务经理,但自己是瞒着公司出来找工作,希望其办理离职后再进行背景调查,这就使调查工作进入死角,成为大难题了。笔者当时灵机一动,打电话到他的公司人事部门,对话如下:
 
笔者:“你好,我想找一下张三。”
对方人事部:“你打错了,他是财务部的,你打那边的电话可以找到他。”
笔者:“哦,他是你们公司的财务经理吧?”
对方人事部:“你弄错了吧,他只是我们公司的主办会计。”
笔者:“不会吧,你们是XXX公司吧?我记得他是你们公司的财务经理啊。”
对方人事部:“我们这里是人事部,不会弄错的,我给你电话号码,你打过去问就知道了。”
笔者:“哦,好的,谢谢!”
 
4特殊调查项目需被调查者授权。
 
笔者前文已经说过,有的公司在招聘某些高层权利岗位时可能要求了解应聘者有无违法记录、金融违法记录、个人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可能会涉及应聘者个人隐私,如果未经应聘者同意,贸然调查可能会涉嫌侵犯应聘者个人隐私,引起法律纠纷。所以,HR或者猎头在进行这些信息调查之前,可以让应聘者书面签字授权单位对其信息进行核实,从而降低企业风险。
 
二、如何预防和处理商业间谍?
 
随着企业间竞争加剧,商业间谍这种不正当竞争方式却在职场中存在着,这对于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甚至是灾难。
 
回到本案,如果调查该员工确实是原公司派遣的商业间谍,可以主张与该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如果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可要求其赔偿公司经济损失,另外可以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要求原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停止侵权产品生产与销售,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HR应加强商业间谍的预防意识,把好企业用人关,具体如下:
 
1加强员工背景调查。
 
上文已经详述,此处不再重复。除了背景调查外,HR及部门领导应积极关注新员工,对于有反常行为的新员工保持高度关注,谨防商业间谍渗透到公司当中。
 
2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将泄密等行为列入严重违反公司制度的表现,做好员工培训
 
熟知《劳动合同法》的卡卡们都知道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规定了严重违反公司制度的,公司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且不用支付经济补偿。所以在制度中将泄漏秘密列入严重违反制度,以便为公司合法处理违纪员工提供制度保障。
 
3员入离职签署保密及竟业禁止协议,约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这一点尤为重要,同时对那些企图渗透公司当中的商业间谍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4加强对员工进行保密义务知识培训。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很多犯罪分子之所以违反法律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懂法。同样,公司也应加强对员工保密意识和保密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与宣传,让员工知道泄露公司机密是得不偿失,也是违法行为,从而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延伸阅读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搜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8-2024 www.zhaopi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1064537号

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