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招聘3宗罪:效率不高、变相广告与出卖信息
首页 > 知识 > 招聘渠道 > 正文
阅读(943
南方日报
2016-03-15 09:25:48
金融风暴引发的就业危机让人们更加关心起求职的效率问题,而作为最便捷的求职方式,网络招聘在效率上的不足也开始为求职人士所觉察,效果太差、同质化严重等批判声不绝于耳。更有业内...
                                \
金融风暴引发的就业危机让人们更加关心起求职的效率问题,而作为最便捷的求职方式,网络招聘在效率上的不足也开始为求职人士所觉察,“效果太差”、“同质化严重”等批判声不绝于耳。更有业内人士爆出了网络招聘行业在同质竞争下所催生的一些潜规则,诸如出卖求职者信息、招聘信息实为变相广告等。
 
  对此,本报专门在南方报网进行了一项关于网络招聘效果的专项调查,调查发现网络招聘的求职效果的确不是很稳定,九成受访者对网招的效果不满意,更有六成受访者表示,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得到的回复率不足5%。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招聘网站的有关负责人,解析并反思当前网络招聘存在的三大问题。
 
  罪状一:多数简历石沉大海
 
  在三大招聘网站都注册过简历的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生小金告诉记者,谈到网络招聘,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让人爱的是,网络招聘的求职成本很低,既免费又不用像现场招聘会那样浪费很多时间去排队,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轻松的投递简历。而让人恨的是,通过网络招聘所投递出去的简历往往会石沉大海,这让对其寄予厚望的人感到伤心甚至是绝望。
 
  “从去年10月开始,我通过招聘网站投递了不下百份简历,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收到不到5家公司的回复。”这个结果让小金感到失望且愤怒。
 
  鉴于当前的就业难局势,很多求职者在广开求职门路的同时,都像小金一样非常倚重网络招聘这种求职方式,本报进行的关于网络招聘的专项调查显示,65%的求职者都曾经通过招聘网站进行过求职。不过,其中有近九成的受访者对求职的效果表示不满,更有63%的人表示其通过招聘网站投递平均每100份简历仅收到了0-5个回复。
 
  机构解释:
 
  对于上述质疑,智联招聘的CEO刘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简历投出去后会石沉大海,最直接的原因是目前人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差距非常大,求职者远远多于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这是网络招聘效率低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很多企业都对应聘者提出了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就算是投200份简历而没有获得反馈也都是可能的。
 
  对于“网站是否对求职效果进行跟踪,以便求职者进行比较”的疑问,刘浩坦言,目前包括智联招聘在内的各大招聘网站,对简历的反馈率目前都没有跟踪和统计。“求职者在向企业方投递简历后,我们没有对企业方设置是否给予求职者反馈的技术跟踪。”
 
  而中华英才网广东分公司总经理毕德才也指出,“之所以没有对求职效果进行跟踪,是因为求职者一旦成功求职后,很少再登录求职招聘网站,而很多企业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招聘结果,这些给效果跟踪带来一定的难度。”
 
  罪状二:招聘信息实则变相广告
 
  “很多挂在网站上的企业招聘信息只是用来装门面的,其实企业并无实际的招人需求。”在多家招聘网站屡败屡战的小金告诉了记者他的新发现。
 
  在多次投递简历杳无音讯后,小金决定打电话到几个常年刊登招聘启事的企业问个明白,企业是否真的常年有招聘需求以及是否因他的简历有问题企业才连个面试机会都不给。“多数企业都是给了很官方的回答,说‘如果你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自然会打电话通知你的’,但是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一个企业的HR直接告诉我,企业近期已经取消了招聘计划。”
 
  而易观国际网络招聘行业分析师刘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直言网络招聘的这一潜规则:“名为招人,其实一些招聘网站上的招聘信息都只是变相的企业广告而已。”
 
  也有企业的HR私下里坦言,在招聘网站上“招人”所产生的广告效应非常好,“一招人,全国各地的求职者就都知道了这所工厂”。
 
  机构解释:
 
  对于招聘网站上的信息是否都是真实的质疑,刘浩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对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会进行严格的营业执照等审查,由于刊登招聘启事是付费的,如果花钱刊登一些没必要的信息,对企业来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方面可以由价格来调节。”
 
  “当然也会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比如某公司买了一个月的职位发布权,但在头一周内就收到了足够简历了,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并没有通知我们撤下广告,所以还会有职位挂在上面。有时是企业疏忽了,有时是企业有做人才储备的考虑。”
 
  刘浩还指出,还有一种情况,比如IBM、惠普等大公司,每年招聘的人员上百,一些职位是在滚动变化的,这样该企业的招聘信息会常年挂在网上。
 
  他还表示,“也会有一些小网站为了显示自己的客户比较多,会把一些大客户的招聘信息长期挂在网上,比如买两周送两周之类。”
 
  罪状三:出卖求职者信息渔利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企业招聘需求的锐减,靠向企业端收费来实现盈利的招聘网站的收入来源也因此而迅速下滑。于是部分网站就靠“出卖”求职者的信息来渔利。
 
  深圳一家网络招聘的负责人揭露了行业的一个潜规则:几乎所有小型招聘网站甚至一些培训机构都有三大招聘网站的资料库。更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各招聘网站还不敢对前来注册的求职者进行收费,在生死存亡时期,有些招聘网站不得不想别的办法赚钱,而广大的求职者信息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事实上,求职者在招聘网站注册后,因个人信息被泄露而被非法利用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在本报进行的专项调查中,也有近16%的受访者表示,招聘网站需要加强对求职者个人信息的保护。
 
  机构解释:
 
  对于出卖信息的做法,毕德才表示大型招聘网站一般是不会这么做的。他表示,经过多年的耕耘和培育,几大门户招聘网站已经成为值得求职者信赖的品牌,不会为了一点小利而损伤自己的品牌和知名度。
 
  对于“是否会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企业通过招聘网站获得求职者信息后将其非法运用”的担忧,毕德才表示,网站方面会严格对企业的信息进行把关和核实,一旦有求职者投诉企业存在虚假招聘信息,或者个人信息被非法滥用,一经核实,招聘网站会立即撤销对该企业的服务,并终止合作。
 
  而刘浩则表示,智联招聘有自己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不急于盈利。对于这个行业来说,短期的亏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因此智联招聘不会为了短期的小利而搭上自己的品牌。
 
  “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即便犯个错误,再纠正还是来得及的,但在经济环境不好之时,企业一旦犯了错误,改起来就很难。”刘浩表示,金融危机可能促使整个行业更加规范,招聘企业在自身用人的挑选上,也会更加谨慎,对待客户、合作伙伴的态度也将更加理性。
 
  -链接报网互动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受访者投递简历的回复率不足5%
 
  针对求职者对于招聘网站效果的质疑,本报专门在南方报网上发起了一个专项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调查显示,网络招聘正成为一种主流的求职方式,有65%的求职者都曾经通过招聘网站进行过求职。其中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位列受访者最常使用的求职网站的前三甲,三者占据了64%的份额。
 
  对于选用招聘网站进行求职的原因,27%的受访者表示是冲着招聘网站的免费服务去的,而28%的受访者是因为其“比较便捷,节省时间”,而更有36%的人表示“有效的求职渠道太少”。
 
  不过,有近九成的受访者对招聘网站的求职效果表示不满,更有63%的人表示其通过招聘网站投递平均每100份简历仅收到了0-5个回复。
 
  对于招聘网站当前存在的问题,28%的受访者选择了“效果太差”,26%的人选择了“同质化严重”,而也有25%的人选择了“存在虚假招聘信息”,也有16%的人建议加强“求职者个人隐私的保护”。
 
  对于招聘网站今后的改进方向,31%的受访者建议应该增加信息量,30%的人建议对求职效果进行统计,便于求职者进行比较,而也有20%的人认为应该增加求职指导,比如如何才能提高企业对简历的关注度等信息。
 
  最后,尽管招聘网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仍有60%的受访者表示会继续采用网络求职的方式
延伸阅读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搜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8-2024 www.zhaopi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1064537号

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