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调查老年打工族:老而不休究竟为哪般?
首页 > 雇主 > 校招管理 > 正文
阅读(951
互联网
2015-12-09 09:12:43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多了很多来自农村的老年打工族?他们有的卖早点、有的做保洁,甚至还在建筑工地从事着重体力活。
\

来自农村的老年打工族都很勤劳,这位老人除了做好自己的门卫工作外,还天天清扫工地周边的马路。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多了很多来自农村的老年打工族?他们有的卖早点、有的做保洁,甚至还在建筑工地从事着重体力活。他们大多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活跃在上海城市的各种岗位上,他们有的甚至已有孙辈却“老而不休”,继续踏踏实实在微小的工作中任劳任怨。
大学生调查老年打工族:老而不休究竟为哪般?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市民的直观感受,农民工高龄化趋势有所加快。2010年,农民工平均年龄是35.5岁,2014年平均年龄是38.3岁,平均每年提升0.6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和比重更在加快提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的几位大学生将目光聚焦这一群体,他们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在7个月的时间里走进本市老年打工族部分群体,试图了解他们的动机、生存现状,描绘出一幅“来自农村的老年打工族现状扫描”。这支团队的调研报告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科作品社会组一等奖。
能干则干的观念
食堂里的盛饭阿叔、教学楼里的保洁阿姨,校园里的这些后勤工人似乎都不年轻了,却起早贪黑地默默耕耘着。他们的身影吸引了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专业学生朱宇轩的视线,是什么让他们“老而不休”?这一群体的真实生存现状是怎样的?带着心中的这些疑问,朱宇轩和5位同学一起着手进行一项社会实践,希望走近这一群体。
在7个月的时间里,这几个大学生对本市“来自农村的老年打工族”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超过了95%,受访者覆盖6个行业,他们来自11个省市。从问卷数据来看,受访的老年打工族中大多为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51-55岁,这些老年打工族普遍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健康状况比较好,他们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月收入大多集中在3501-4500元。
团队发现,金钱或许是老年打工族早年离家外出务工时的主要动机,但继续务工且依然留在城市的主要动机已经转变为劳动观念、习惯、稳定收入、情感归属和对信任者的追随等多个方面。在访谈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尚有劳动能力就应该劳动”,能干则干的传统观念在这一群体中相当普遍。老年打工族中的一部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其余的也即将面临退休,而他们的退休观念和农村、城镇居民不同——在50岁左右这个被认为应该准备颐养天年、儿孙绕膝的年纪依然坚持到城市打工。“我才51岁还很年轻啊,做得动为什么闲着?”一位受访的胡大伯说。
企业也是受益方
调查结果显示,10.8%的老年打工族已经来沪30年以上,但从事的工种却基本没有改变,甚至有部分受访者从始至终一直都是从事同一份职业。此外,家庭观念起到不小的影响力,例如67.6%的受访者认为承担家庭责任是主要打工动机;48.4%的老年打工者并非独自一人来到上海,他们或是与爱人一同来到这个城市打工,或是追随亲戚、子女来这边扎根团聚,且这种状况以女性打工者为多数。
在问卷中,86.6%的受访者认为外出务工后生活有所改善。团队认为,除了对老年打工族本身带来的收获之外,城市也获得益处。例如,老年打工族相对稳定但对收入的预期不高,对企业来说降低开支成本、填补了岗位空缺。一位事业单位负责人告诉朱宇轩,公司园林维护工作辛苦、休息日少,年轻农民工都不愿来,只有老年打工族不嫌弃,认为只要有活干就很好。
盼社会关注认同
受访群体在收入和社会保障基本达到要求,但生活水平、质量还较低;社会保障层面,一位受访者的表述代表老年打工族的心声:“尽管工资低,但单位很正规,福利保障不管怎么样都是优于老家。”在受访者中,凡是与正规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老年打工族都能享受到三金,在医疗方面也能获得基础保障。
但是,由于户籍身份的限制,老年打工族时常会遭遇同工不同酬的情况,招工单位在录用时给外来打工者更低的薪资水平,老年打工族由于其户籍限制在享受社会保障时也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年打工族在被问及对于社会保障政策了解程度时,对于社会保障政策的细节部分及具体实施并不了解,有55.0%的老年打工族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社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老年打工族不是纸上死板的数据,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访谈中,我们希望时刻保持客观的立场,但常常会不禁心中泛起波澜,甚至潸然泪下。”朱宇轩说,团队希望通过调查为老年打工族更加快乐自信融入城市做出努力,同时希望社会公众关注和认同这一群体。
延伸阅读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搜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8-2024 www.zhaopi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1064537号

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