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虎口操守与高管情怀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阅读(947
证券日报
2019-06-19 09:41:24
【三国商道】人们一起共事,总会出现观点、理念、视角、意见等等不同,沟通不好,就有可能产生误会,发生摩擦。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人们一起共事,总会出现观点、理念、视角、意见等等不同,沟通不好,就有可...

【三国商道】

人们一起共事,总会出现观点、理念、视角、意见等等不同,沟通不好,就有可能产生误会,发生摩擦。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人们一起共事,总会出现观点、理念、视角、意见等等不同,沟通不好,就有可能产生误会,发生摩擦,结下疙瘩,严重时甚至内斗。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管如何对待公司利益,如何对待持不同意见者,如何对待反对自己的人,事关企业发展,事业兴衰。看看诸葛亮虎口中的操守,当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曹操百万大军,水陆并进,挥师南下,刘备确立联吴抗曹方针,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孙权一同拒曹。到得东吴后,诸葛亮舌战群儒,言挑孙权,智激周瑜,批投降派,促成权、瑜抗曹。诸葛亮猜测到孙权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心尚未稳”,建议周瑜“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瑜照此办理,果然解除了孙权的疑虑,坚定了抗曹决心。然而此举却引来周瑜忌妒,萌生杀心,“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从此,诸葛亮就一直处在危机四伏,杀机重重,动辄得咎的环境里。

身居虎口,尽忠职守。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统计,周瑜起心杀亮,前后共有5次。除上述第一次外,第二次,周瑜让其兄诸葛瑾出面,说诸葛亮归降东吴无效,“转恨孔明,存心欲谋杀之”。第三次,孔明劝周瑜不可前去断曹粮道,本是好意,但周瑜得知详情后,摇手顿足:“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第四次,周瑜利用反间计,除掉蔡瑁、张允,孔明看破此计,大惊:“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第五次,隆冬季节,孔明借得东风后,周瑜骇然:“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立即部署丁奉、徐盛前去拿住孔明斩首。就是在这种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极其险恶的环境中,诸葛亮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坚守东吴,勤勉尽职协助破曹。玄德得知孔明身处险境,欲请同回樊口,孔明曰:“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为了共同事业,何等自信,何等执着,何等坦然!

不顾安危,全心扶助。抗曹战役,分拨已定,周瑜派亮带兵断曹粮道,欲借曹操之手杀之。诸葛亮洞悉其奸,但“欣然领诺”。鲁肃前往探听情形,“只见孔明略无难色,整点军马要行”。大战在即,周瑜让孔明十日之内,监造十万枝箭。“工匠料物,都不应手”,还居间设置障碍,“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企图以此让诸葛亮误期,将其定罪,但诸葛亮没有退却,回应道:“都督见委,自当效劳。”还主动将时间缩短为三日,并且“愿纳军令状。”孔明、周瑜共同确定火攻破曹计策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愁出心病,诸葛亮主动提出借来东风,为其分忧解愁,助其大破曹军。

不计私怨,大局为重。在一出主意就遭忌恨,一接受任务就是圈套,一迈腿就是陷阱的险恶环境中,诸葛亮始终以孙刘联盟为重,处处维护团结抗曹的局面,尊重周瑜的指挥,服从周瑜的领导,维护周瑜的权威。一方面,对周瑜分配的任务,明知包藏祸心,不拒绝,不躲避,不推托,勇于任事。孙、刘决定共同抗曹后,周瑜想留下诸葛亮,“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亮当即表示:“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对周瑜分配的工作,总是乐于接受,“欣然领诺”,或“都督见委,自当效劳”;另一方面,主动献计献策,不袖手旁观,不当局外人。再一方面,主动请缨,巧借东风,助瑜实现战略决心。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断曹粮道十分危险,这本是周瑜蓄意谋杀自己的阴谋,但当周瑜打算亲去时,心里非常着急,“公瑾若去,必为所擒”。他考虑的是大局,“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如各相害,大事休矣”。生怕周瑜有个三长两短,让鲁肃善言以告公瑾,让周瑜逃过一劫。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上市公司高管,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阻碍不泄气,遇到误解不悲观,遇到挫折不气馁,遇到非难不撂挑,遇到冲撞不泄愤,始终以公司利益为重,以团队团结为重,则公司的发展步伐定会加快。


延伸阅读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搜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8-2024 www.zhaopi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1064537号

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